話說目前很多人認為 3D 特效在大螢幕上正式立足的里程碑就是《阿凡達》。過去動畫的始祖是迪士尼,他們在 2D 動畫上的成就十分地高,而後福克斯的《玩具總動員》讓 3D 動畫呈現於世人面前,並且續集與相關動畫作品都是以 3D 方式呈現,直到《阿凡達》,演員與 3D 結合後產生出莫大的電影場景與人物變換。
那麼當 3D 技術成熟並且容易應用於電影上,電影產業將會發生怎樣的情況呢?
首先,我會認為很多的演員將會失業。當 3D 特效可以達精確的到外貌模擬與肢體動作,很多演員不需要被雇用,因為只要用模擬的方式就可以成為演員,尤其是路人甲乙丙。另一種人則會興起,那就是聲優。只要電腦技術模擬聲音無法達到如同人一般的說話方式,那麼聲優就有存在的價值,每場電影或影集需要雇用的人將多數是聲優。
其次,電影製作的周邊產業會出現失業潮。尤其是布景製作的產業受到的衝擊將會是最為嚴重,而那些從事布景製作的人員多是技術性的低階工人,這對一國經濟影響將需要另外探討,我在這邊不探究此問題。為什麼我會指出是布景製作產業將會受到衝擊呢?由於 3D 技術可模擬出各種場景,只要讓演員表演出劇情所需的動作,利用合成就可以形成演員與背景的畫面,原本實體的布景與道具數量就會大幅減少,進而影響布景製作產業。
此外, 3D 技術在電影產業上大放異彩的同時也會影響到電影產業的位移。大場面的電影不再是被少數電影公司所寡占,對於資金的需求也將會降低。例如台灣若想拍攝一部中國古代的戰爭電影,只要利用 360 度取景,士兵騎馬的動作分解,利用合成與影像複製貼上動作,再搭配塵埃飛揚的影像就可產生千軍萬馬的畫面,至於兩軍作戰更是容易,只要拍攝好士兵騎馬或步行的攻擊動作分解,利用合成與影像複製貼上,就形成作戰的場景。
原本高成本的電影拍攝變成只要有技術就可以降低成本,成為中低成本的電影。這導致只有大型電影公司才能拍攝出的重量級電影也可以由具有技術的電影公司拍攝,換言之,有技術的公司形成壟斷或寡占。這顯示電影公司需要進行轉型,不是只有目前現階段的電影拍攝設備,還要有電腦技術。
實際上,我會認為那些特效電影就像是我們現在的線上遊戲一樣,只是一個是有劇情且有時間限制,另一個則是著重於遊戲功能。我們會發現很多線上遊戲在場景設計上不輸電影使用的手法,甚至遠超過電影在場景上的呈現。
我甚至認為電影公司可以與遊戲公司進行產業合作,甚至可以合併,遊戲公司成為電影公司旗下的兩個部門,場景設計部門與遊戲功能部門。
第三,如果 3D 技術可以達到除了 360 度場景拍攝外,還可以製作出利用地球儀的概念將場景置入,那麼 360 度的場景就可以形成。換言之,如果這樣的概念還能夠實體化,將 360 度場景透過地球儀概念投射出來,形成實體場景。這概念還可以運用在電影院上,那麼虛擬實境的呈現幾乎可以成真,而看電影成為一種特殊的體驗。
第四,觀光產業的沒落。如果技術可以達到第三點,那麼我就不需要旅遊了。然而這情況還缺少了感官的刺激,也就是韓國推出的 4D 電影院。如果真的可以產生 5 感的感官享受,那麼我確定我不會出國去觀光了,我只要到電影院去,甚至如果我的電腦可以進行 3D 呈現,我就在我電腦前進行觀光,而且還是身歷其境的真實觀光。
第五,創作劇本的作家身份。無論是電影、電視或遊戲情節最重要的就是劇本。一個好劇本可以抵過100個爛劇本,一個好劇本可以帶來上億元的收入。所以當製作電影的成本降低後,劇情成為吸引人們消費的主要指標。而創作劇本的作家們將會有更多人投入創作。
暫時我可以想到的就這麼多。這是我個人的淺見,也很多沒有完善,這只是一種推演與想法而已。當然這樣的推演與想法需要很強烈的前提,那就是技術要能夠達到,例如可以進行 360 度景色拍攝、景色拼湊在地球儀上、地球儀如何投射畫面、3D技術對人物模擬的成熟度,以及3D技術對人物動作分解與模擬成熟度等。有了這些前提條件下,我認為的結果才有可能逐一發生。
未來是可以期待的,產業的版圖也開始產生位移,也許15年後,我們看到的一切都與現在不相同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