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帕納大師的魔幻冒險》觀後感

劇情簡介
帕納大師和他的奇幻劇場總是帶給世界各地的人們前所未有的體驗,但他其實有著一個不為人知的黑暗秘密---很久之前帕納大師和惡魔下賭注贏得永生,幾世紀後他遇到真愛,於是跟惡魔換得青春,代價是當自己的女兒16歲時,將她送給惡魔;16年後,帕納為了保護女兒,和好賭的惡魔再賭一把---誰先擄獲5個靈魂就贏得女兒!帕納大師與各路勇士一起奮戰,一場奇妙華麗、與時間賽跑的冒險旅程就此展開……


觀後感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承襲奇幻電影的風格,整個主軸圍繞在「與惡魔打交道」,非常地鮮明。影片當中也採用非常多特效與對比。例如:帕納大師一開始講經傳道的地方、鏡中的世界....至於對比部分則是帕納大師與惡魔提供的選擇。

這種善惡對立的概念是這類影片或小說主要的立基點,同時也是賣點。片中帕納大師代表善良,而惡魔則代表邪惡,雙方進行交易,交易的過程當中,一方提供善(正直、忠言、悔悟),一方提供惡(酗酒、情慾、恨、貪慾),人們選擇要善或者是惡。

然而,讓我們回頭再觀察一下,如果帕納大師代表善,惡魔代表惡,為什麼他們要交易?為什麼他們要賭?其次,如果讓我們用天使取代帕納大師,同樣也是善與惡的選擇,為什麼天使與惡魔要做這樣的競爭?再者,如果讓我們用一個人心中的念頭來呈現善與惡的選擇,那麼如果不需要選擇時,你還需要有二分與對立嗎?

這是我提出的問題,善與惡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善與惡所代表的意義,他們的意義不是字面意義,不是宗教意義,也不侷限在人性意義,而是代表著我們都需要選擇,有些選擇很痛苦,有些選擇無關痛癢。如果讓你二擇一,你會怎麼去選擇?是哪些誘因驅動我們去選擇?是哪些誘因影響我們選擇?或許這才是這類影片需要我們去思考的吧?!

而我則是會從經濟學的基本定義出發,既然是選擇,而且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動作,那麼學過經濟學的人都會知道,人的慾望無窮但資源有限的講法,確實這樣的概念真實地反映在這部影片當中,同時也顯示帕納大師為什麼「與惡魔打交道」的行為會發生。他因為想要長生而選擇與惡魔交易,他因為想要真愛而選擇與惡魔交易,他因為想要保有他的女兒再次與選擇與惡魔交易。只是每次的交易都會有所得,也會有所失。

反過來想惡魔的行為真的就是邪惡的嗎?惡魔從人之所欲,喜歡酗酒的人繼續選擇酗酒,想要sex的人選擇旅館,心中存有恨意想要逃離的人選擇逃避,不想自首的人選擇庇護。這不也是那些人由心所選擇的嗎?那樣的選擇就一定是惡嗎?

人是有道德,有良知的,在大方向上,殺人放火是不被原諒與不該存在,是需要被嚴厲的懲罰。至於小惡呢?我們其實會忽略那些小惡,尤其是強尼戴普的角色,他想要做慈善事業,可是他將慈善事業當做生意,他想要名利,於是他迷失了。最後當他的不當行為暴露在眾人面前時,他將罪過怪在別人身上,並且傷害別人。

人是有道德,有良知的。惡魔亦同!想想最後強尼戴普的角色是怎麼死亡的,想想戲中惡魔的角色就真的是惡的代表嗎?想想帕納大師就真的是善的代表嗎?他是人啊,帕納大師是人啊!既然他是人,那麼就會有情緒,那麼就會面對選擇,即使他宣揚善的教義,他還是人啊,他還是面對著選擇與悔恨!

這部影片,我認為還滿有意思的。雖然特效沒有《阿凡達》那種賣點,也沒有過大起伏的劇情,但是他的賣點就在於反思與顛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