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經濟學人 出處:Web Only 2010/12
相關關鍵字:經濟學人
一、兩年前,蘋果和Google之間的差異還很大,Google的執行長甚至還是蘋果董事會的一員。兩家公司本來可以是天作之合,但智慧型手機實在太吸引人,Google無法將此市場拱手讓人。
兩間公司在手機大戰中採取完全不同的策略,蘋果的裝置上只能使用蘋果核可的應用程式,Google則免費讓各家手機製造商使用Android。矽谷的革新精神正是蘋果和Google背後的推動力。
它們也都在創立初期,就已經可以看出現在的樣子。當其他人日以繼夜地改善第一台麥金塔的效能,賈伯斯則要求修改外殼等其他人看不見的小地方;1984年時,麥金塔有如設計界的啟示錄。
Google創辦者Larry Page曾向廣告商誇口,他要把整個網路下載到自己的電腦裡。許多人覺得Google在硬體方面的能力不如軟體,但Google現在一天得處理十億次搜尋,你記得上次Google當站是什麼時候嗎?
它們都曾是小角色,蘋果對抗微軟,Google對抗Yahoo!;蘋果提供了精美易用的系列產品,但也比較封閉,如果你想改用其他品牌,資料移轉並不容易。Google讓你選擇電信商和手機品牌,不直接向你收費,而是利用你的資料靠廣告獲利;只要你不在乎這些廣告是專門針對你而來,你沒什麼損失。
我們螢幕中的世界並不是只有蘋果和Google,我們還有Facebook、eBay、Amazon等各種服務;但蘋果和Google的手機大戰,可能是自蘋果與微軟作業系統大戰以來的最大對決。
蘋果和Google的策略不同,競爭會讓它們變得更好,但兩者也不太可能獲得同等的成功。
Google和蘋果誰能勝出?答案不只與數十億美元有關,也會影響我們體驗周遭世界的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