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免費走向沒落
發表時間:2011/12/31
回顧一下2011年的幾個事件,Google精簡業務、Facebook追蹤用戶上網行為、Facebook收購Gowalla和Delicious浴火重生,你能從中發現什麼嗎?四件看似關聯性並不大的事件其實傳達了這樣一個暗示——免費模式的好日子已經結束,該付費的時候到了。
不要成為免費用戶
免費服務很難長久運營,必須要尋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
雖然免費的開源項目在社區、基金會的支援下可以得到很好的發展,但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情況發生——一個很好的服務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關閉。仔細分析原因,我們可以發現,不少服務都發端于開發者業餘時間鼓搗的個人愛好,這些個人愛好的傑作憑著某些特色功能而逐漸流行起來。接下來,路分兩條走。有些開發者開始全職投入到個人愛好專案的運營中,另一些開發者則受種種原因限制不得不放棄將有前景的個人愛好專案作為自己事業的打算,服務最終不得不被關閉。
想讓一個服務走向成熟,你就必須要有資金的支持。此外,你還需要建立一種忠實使用者和收入之間的直接關係。而且,這種關係是不會因廣告營收而受到影響。
書簽服務Delicious的命運就能很好地說明問題。Delicious很早就積累了一批忠實用戶,如果開發者對服務實行收費的話,相信那批早期用戶也會樂於接受。後來,雅虎接手Delicious,剩下的事大家都懂的——雅虎毀了這個很棒的書簽服務。
你就是商品
再來看Facebook,這是一個很多人都離不開的社交服務,而且它還是免費的。事情真是這樣的嗎?未必,換個角度來說,Facebook是一個“付費”服務,只不過使用者沒有用實際的現金去支付,而是付出了另一種代價。Facebook一年的運營費用就足有10億美元之巨,然而用戶並未因此向Facebook付費。
作為交換,用戶就必須接受那些精准定位廣告的狂轟濫炸。可以說,Facebook的存在並不是為了將用戶之間連接起來,而是把一個個用戶和廣告主連接起來。用戶選擇免費使用Facebook,就是允許Facebook對個人資訊進行資料採擷並將這些有價值的資料賣給行銷者。
從上面的“付費”角度出發,選擇使用Facebook和其他依賴廣告營收的服務沒什麼兩樣。
使用者選擇哪種服務其實就是在進行一種投資,用戶將長久地依賴自己選擇的服務(比如Facebook),很難再遷移到其他服務去。不單是Facebook,同樣的道理還適用於 Twitter、Google+、 Tumblr等。使用者本身就是這些服務需要賣出去的“商品”。
採取行動
發現問題和採取行動是兩回事。以Gmail改版為例,很多用戶都不喜歡新版Gmail的設計,那為什麼不遷移到別的服務上去呢?因此,當你真心喜歡某一個服務時,請用實際行動去支持它,比如最直接的方式——付費。另一個角度,如果一個服務既沒有提供使用者直接支援的方式,也不依賴於用戶的支持,你就該認真考慮自己是否應當依賴這個服務了。
via RWW
如果你對免費服務話題的討論感興趣,還可以參考《為了你自己好,請對免費網路服務說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